關於唐卡
唐卡是藏文“唐噶”的音譯,它是一種用於供奉的宗教卷軸布畫,是西藏地區特有的繪畫藝術表現形式。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常常搬家,所以畫師們把佛像畫在布上,方便牧民攜帶和朝拜,因此唐卡也被稱作“移動的佛龕”。
西藏地區的唐卡藝術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五大畫派,尼泊爾,齊吾崗巴,勉唐,欽則和噶瑪噶孜畫派。齊吾崗巴畫派在十三世紀到十五世紀流行於衛藏地區,與宗喀巴大師的時代非常接近。勉唐畫派是近代影響最大的唐卡畫派,目前遺留在布達拉宮,羅布林卡,拉薩三大寺的唐卡多出自於勉唐派畫師之手。
唐卡由於制作材料的不同主要分為兩類,絲絹制成的唐卡叫做“國唐”,顏料繪制的唐卡叫做“止唐”。其中“止唐”又分為彩唐,金唐,紅唐和黑唐。
繪制唐卡的顏料采用天然的礦石和植物研磨而成,因此唐卡可以歷經幾百年仍然顏色鮮艷,不會褪色。一幅唐卡需要大約幾十種顏色。顏料制作是畫師的絕技,配制方法代代相傳。唐卡顏料的調制是唐卡繪畫是否成功的秘密所在。
一幅唐卡的制作分為“準備畫布”,“定位起稿”,“鋪底著色”,“精心勾勒”,“描銀鋪金”,“開眼”,“裱糊”等幾個步驟。畫師要按照《佛說造像量度經》來勾出佛像輪廓。佛陀,菩薩,護法等各有各的畫法,各個部位之間的比例關系極其嚴格,每個唐卡畫師必須牢記於心。
唐卡的繪制過程對畫師的心理素質要求甚高。畫師必須盤腿而坐,長時間專註,畫筆細小,落筆和著色容不得一絲疏忽,一旦出錯,整幅唐卡就會前功盡棄。繪制唐卡是一種修行,考驗畫師的心性。
一個成熟的唐卡畫師需要培養十幾年,從最基本的上色開始練習,每個步驟都需要多年的訓練。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叫做“開眼”,就是繪制佛像的眼睛和其他五官,需要學習好幾年。只有經驗最豐富的畫師才能完成“開眼”這個步驟。一幅唐卡少則需要幾個月,長則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因此一個畫師一生中能夠完成的作品數量非常有限。
然而畫師卻並不一定能夠在藝術能力高峰的時期把時間花在創作上面,因為需要謀生,而簡單的唐卡市場需求更大。
希望我們對唐卡的關註,欣賞和收藏能夠幫助更多的唐卡畫師創作出傳世佳作,幫助唐卡這種藝術形式繼續綻放璀璨的光芒。